为促进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加强统计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经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会批准,成立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
2023年8月8日—8月10日,“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近百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受邀参会。大会分为成立仪式和主题报告两个阶段。会议开幕式由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陈飞教授主持。
副校长李正彪教授代表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的基本情况,回顾了学校统计学科的发展历史,并表示将借助承办本次会议的机会,进一步推进统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持续不断地努力奋进。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郭建华教授回顾了学会40多年的发展,他指出,数字信息数字化,需要资源、流程、设计等数字化,在这过程中,统计学发挥了重大作用。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越来越重要。祝愿统计交叉研究分会能够做出独特的贡献。
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敏研究员指出,要为社会工业技术发展做出贡献,需要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使得统计学得到新的发展,期待分会在学术、推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做出贡献,并预祝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代表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房祥忠教授表示作为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的老会员见证了又一个分会的成立感到特别的高兴,代表教指委对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以及对统计事业的发展,对统计专业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云南大学原校长王学仁教授回顾了1979年中国现场统计学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表达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的设立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产物。他期待分会的成立能够促成更多统计交叉科学领域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火花碰撞。并预祝分会能够成绩辉煌,日新月异。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张忠占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纪宏教授主持了投票选举工作。
根据现场投票情况,石磊教授当选为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新雨教授、北京大学邓明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学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尤进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秉辉教授、厦门大学刘婧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涛教授当选为分会副理事长,赵建华教授当选分会秘书长。并决定西北工业大学高超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贺莘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红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潘文亮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温灿红副教授、北京大学占翔副教授为副秘书长。
新当选的分会第一届理事长石磊教授代表分会宣读了贺信并发表了讲话。他感谢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的指导和与会代表的信任与支持,对于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构想。他还希望与会代表能够继续支持统计与数学学院的发展。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教授结合他在大气环境数据统计分析中的研究,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开展统计学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彦源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从临床医学到政策的研究中,如何从相关但来自不同人群的部分数据中探索感兴趣的变量。大会报告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孙六全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新雨教授主持。
大会还进行了分组报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带来了35场精彩报告。5个小组分别围绕复杂数据模型统计推断效果提升、统计学在工程和天文学中的应用、经济统计方法与应用的若干进展、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复杂网络应用等主题展开,共同探讨了统计学理论方法在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次大会将在增进学术交流、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把握我国统计交叉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以本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统计与数学学院名誉院长石磊教授主持召开了“统计学学科和专业发展专家咨询会”。咨询会上,北京大学陈松蹊院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彦源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张忠占教授、北京大学房祥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何书元、中国科技大学吴耀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陈敏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纪宏教授等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统计学专家和领导听取了陈飞院长关于统计学学科和专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对我校统计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表示了支持和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发展建议。
本次会议在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指导下,由、云南同创科学计算与数据挖掘研究中心承办。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的成立,是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必然举措,同时也符合统计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需求。统计与数学学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学校和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事业,为之贡献不懈的力量。